1
前几天,一位妈妈说3岁的儿子开始找幼儿园了。
没想到小家伙在家说的好好的,到了学校有妈妈陪着也没事。
但真正到了分开是,儿子就是不肯松手。
最后她强行把孩子的手拉开。
老师也说你先走,哭哭没关系的。
可最后她还是不忍心,说过几天再送,然后带回家了。
结果变得提都不能提幼儿园。
否则就是哭闹发脾气。
她说为什么就儿子脾气这么大?
有时我真的想暴打他一顿,可又知道这个没有用。
到底该怎么办呢?
2
说起上学,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——特别想家。
哪怕是到了中学,也会有这样的感觉。
记得那时候我们一帮同学去隔壁县城读书。
我一下车,脚一碰到地面,就开始觉得陌生。
随之而来的是一点点新鲜感加满满的想家了。
所以每次有妈妈说孩子为什么害怕上学,不想去上学。
我特别理解这个孩子的感觉。
特别是在婴幼儿阶段,孩子们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——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、不安、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,又称离别焦虑。
我分析自己出现那个感觉的原因是自小就在家附近上学,初中也是住家里,高中那次才是真正的分离。
而也经历那次之后就不曾有过那样的焦虑了。
所以面对孩子的焦虑,你可以先想想自己小时候的经历。
往往能理解孩子的情绪,而不会陷入暴躁的脾气之中。
因为我们曾经都是孩子。
《小王子》里说: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,虽然,只有少数的人记得。”
3
理解了孩子的心理原因后,怎么帮孩子去克服呢?
首先还是要给足孩子安全感,这是一种心理建设。
在孩子还是婴孩的时候就开始了。
因为感到了内心的惶恐不安,焦虑就会来敲门。
于是就想着见到亲人,希望得到保护和照料。
这也是为什么婴儿发现自己独处在房间睡觉,醒来没发现大人就会大哭大叫。
因为他们在唤起亲人的关注。
在远古时代,人类的婴孩在丛林中没有大人的照料。
是非常危险的。
这几乎变成了一种本能。
所以从婴幼儿时期开始,就要积极响应孩子的需求。
我发现有一些父母做法很奇怪。
孩子哭着,不哄,让孩子去哭,说这个叫哭声免疫。
我觉得这非常不人道。
孩子寻求父母亲密的爱,是天性。
所以,在早期就要保证孩子的安全感。
合理的需求,马上去满足。
当孩子有了这样的安全感,长大的时候,比如上学的时候,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。
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父母。
记得那时候我跟小小鱼说:“等你放学的时候,爸爸会来接你的,你先跟同学老师在一起。”
他非常肯定,因为我说到能做到。
4
在孩子正式分离之前,提前做好心理准备。
当我们在决定改变一个环境前,一定要提前跟孩子说好,并且给他们一个过渡的时间。比如孩子要去一所新的幼儿园了,可以跟孩子说:“假如你到了新幼儿园。你会怎么做?如果你觉得老师不够关心你,你要及时告诉妈妈,妈妈会和老师说。”
3岁开始到入学前正是孩子对家长产生依恋关系的最重要时期,这段时间如果爸妈对孩子的关注度少了,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。
这个时期,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,都应该在孩子的世界里经常的出现陪伴。
有一位妈妈说,孩子幼儿园亲子活动很多,每次都要自己去参加,经常请假真的麻烦,但自己还是每次都会去。
因为她又一次看到一个孩子在活动的现场大哭,原因是孩子的爸妈因为工作太忙没有参加活动,孩子觉得自己太委屈了,号啕大哭,让现场的妈妈们为之动情。
5
记得多换换沟通方式,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模式。
幼儿期的孩子最需要家庭的关爱,在孩子的生理、心理等各方面都要关心,尤其在孩子有一些不寻常表现时,要及时转换思路,不要死扛。
可以像水一样,遇到大山绕着走,和孩子在一起,
一定要那种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,就是西风压倒东风”的态度。
比如孩子有一天说不想去上学。
你要做的不是暴跳如雷,威逼恐吓。
而是建议你蹲下来,轻轻搂住他,问清楚原因。
找到了原因后才有对策。
而且表达的方式有多种多样。
记得有一本绘本《魔法亲亲》,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方式。
那个轻轻印在掌心的亲吻是爱的具体表现,也是爱的印记。
虽然仅仅是种形式,却深刻传达了妈妈对他亲密浓郁的爱。
这样的爱带给小浣熊十足的安全感和勇气,能够抖擞精神,挺胸面对原本令自己恐惧的事,甚至激发出爱的力量,从模仿中学习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,付出爱的实际语言和行动。
另外,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,这是分离后能适应的基础。
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去自己吃饭、穿衣、洗手、自己大小便等。
这样孩子也不会因为自己不会做而感到害怕。
而且在集体中也不会变成一个“小包袱”。
你会发现,那些自理能力好的孩子,总是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。
面对分离焦虑问题,关键还是前期的准备要做足。
而孩子真的不愿意分离时,可以适当安抚,降低这种焦虑,切记不要惩罚或责骂。
当孩子准备好了,爸妈要坚定的回头离去,不要自己两步一回头,搞得孩子更会难舍难分。
这一场分离,是爸妈和孩子的一次共同成长。
加油,相信能做得很棒。